手术前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不愉快的状态,由于即将麻醉和手术而出现的一种防御行为,包括心理上的担忧、焦虑和不安,以及生理上的紧张、疲劳和失眠等症状。
表现为越接近手术时间,患者表现得越焦虑,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和麻醉无法实施。
焦虑程度与手术类型及大小有关,其中,女性、儿童以及年龄<65岁的人群更易发生术前焦虑。
1、手术室内无亲人陪伴,手术室环境陌生,产生恐惧心理;
2、对麻醉知识缺乏,惧怕疼痛;对手术不了解,担心生命安全;
3、不同类型及不同大小手术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比如:肿瘤患者担心疾病的性质及预后;妇科、乳腺病患者担心术后影响生活质量、影响家庭生活;
4、医护人员的言行、态度等也可影响患者的恐惧程度;
5、以往不成功的手术史,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加重术前焦虑。
术前焦虑有什么危害呢?
1、术前焦虑可以通过影响免疫调节,降低血液中免疫因子含量,从而降低病人免疫功能,这点在术后更为明显。
2、术前焦虑可导致术中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可能增加麻醉药的使用量,从而可能导致苏醒时间延长。
3、术前焦虑可增加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可能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1、术前用药
在病房,手术医生会使用药物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使之能安然入睡;麻醉医生也常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使用镇静药物使病人保持镇静,安心等待麻醉与手术的开始。
2、术前宣教
有研究证实,术前1-2周进行宣教效果优于术前一天。手术医师往往是第一个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积极术前宣教,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护士一起向患者及家属阐明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正确认识手术的风险性与安全性,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前焦虑程度,也为病人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3、麻醉门诊和术前访视
患者术前到麻醉门诊进行术前评估或者麻醉医生到患者床前进行术前的麻醉访视,都可明显减轻术前焦虑的发生。麻醉医生会向患者告知手术拟实施的麻醉方案和术后镇痛策略,并为患者解释麻醉相关疑问,消除患者对麻醉的担忧。
4、心理干预
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心理活动、担忧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朝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加强术前教育并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能够大大提升心理干预的效果。
5、音乐
音乐疗法可有效降低病人的术前焦虑程度,明显提升手术病人满意度,因此我们建议患者术前听一些较缓和的音乐,保证良好的睡眠,以减轻焦虑情绪。
6、针灸
术前有明显焦虑的患者,可以选择在印堂穴及耳廓处神门穴、心穴、肾穴针灸,这被证明能有效减少术前焦虑。
总而言之,术前焦虑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同时降低病人围术期满意度和舒适性。作为麻醉医生,我们会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减轻术前焦虑的发生、加强焦虑病人术前访视、术中麻醉管理、关注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让病人能安全舒适地渡过围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