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征兆或症状,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从进化上来说这是机体的适应行为。不过,持续高热则是很危险的,儿童有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孕妇有增加发生畸形儿和胎儿窘迫的风险。所以,高热时需要及时退热。
妇幼药师将整理的特殊人群退热药物攻略分享给大家。
婴幼儿篇
发热常引起孩子很多不适,例如:口渴、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等。
>3个月幼儿发热,如喝水、吃饭、睡眠正常,有良好的精神,未出现任何不适,那么可以不接受药物治疗。这时应保障孩子有充足的饮水,适量补充因代谢加快而流失的电解质。如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可使用退热剂。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均是who、fda、aap等公认的儿童退热剂。但二者过量易发生恶心或呕吐,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过量使用。药物推荐剂量见下表。
不建议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非处方止咳、感冒药。成人非处方感冒、止咳药为复方制剂,通常增添对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减少发热和缓解疼痛。使用非处方感冒、止咳药是导致婴幼儿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一重大因素。
低于6个月的幼儿发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但低于3个月的幼儿发热,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妊娠篇
一般而言,若孕妇的体温未高过摄氏38.5度以上,且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就可以考虑以物理方法帮忙退烧如:温水擦拭、冰枕等。
但若体温高于摄氏38.5度以上,物理方法降温效果不佳,且合并有不适症状时,则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辅助退热。
根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较少,在治疗剂量短期应用的前提下,是妊娠各个阶段退热镇痛的最优选择。需要提醒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总量不宜超过2g,以免引起毒性反应。
另外,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萘普生和双氯芬酸等,一般不作为孕妇退热首选药物。在无可选择的前提下,仅孕中期可酌情使用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且用药不宜超过48h;妊娠早期、妊娠晚期(30周后)及临近分娩时应避免使用。
哺乳期篇
目前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哺乳期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后,乳汁中药物含量远低于正常婴幼儿使用剂量,且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事件少见。因此,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哺乳期母亲的首选退热剂。
双氯芬酸在哺乳期的应用研究甚少,但鉴于其在成人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且与其他类似药同用时并不增加毒性,美国儿科学会认定为哺乳期可以使用。
参考文献
1.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fever/pages/medications-used-to-treat-fever.aspx
2.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safety-prevention/at-home/medication-safety/pages/acetaminophen-for-fever-and-pain.aspx
3.https://www.fda.gov/consumers/consumer-updates/reducing-fever-children-safe-use-acetaminophen
4. 王艺, 万朝敏.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简化版)[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4(3):310-310.
5. sullivan j e , farrar h c . 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j]. pediatrics, 2011, 127(3):580-587.
6. trφnnes jn,lupattelli a,nordeng h. safety profile of medication used during pregnancy: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 european study[j]. 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2017,26(7):802.
7. rigourd v, de villepin b, amirouche a et al. ibuprofen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mature milk-first data about pharmacokinetics study in breast milk with aor-10127 "antalait" study. ther drug monit. 2014;36:590-6.
8. bakkeheim e, carlsen kh, lodrup carlsen kc. paracetamol exposure during breastfeeding and risk of allergic disease. acta paediatr. 2011;100: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