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备用药品推荐
(1)抗病毒药:蓝芩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口服液,青果丸等。
(2)缓解咳嗽症状药: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液,复方百部止咳糖浆,感冒止咳颗粒等。
(3)提高免疫力药:维生素c咀嚼片、泡腾片,多种维生素分散片等。
(4)止痛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颗粒、胶囊,小柴胡颗粒、汤丸等。
孩子发热多少度要用退热药?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药。
2月龄以上儿童发热需要药物退热时推荐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2月龄以下儿童发热禁用任何退热药;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不推荐退热药与含有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儿童发热时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吗?
大多数儿童急性发热是病毒感染所致,无特别有效抗病毒治疗方法,对症处理为主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发热儿童,可以使用抗菌药物。
小于3月龄的婴儿,体温≥38℃或 3-6月龄婴儿,体温≥39℃为严重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孩子咳嗽一定要用镇咳药吗?
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生理反射,咳嗽时可以排出呼吸道的一些分泌物,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当孩子咳嗽时,家长及医师需积极寻找咳嗽背后的病因,而不是盲目“镇咳”。
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仅作为一种对症治疗手段,并非咳嗽的根本治疗,且可能伴随不良反应。仅在咳嗽剧烈,影响孩子日常生活时,经医师评估后可酌情使用。
孩子确诊新冠,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吗?
虽然目前有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新冠,但是适用于在发病5天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适用于12-17岁青少年和成人。
考虑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应该广泛给儿童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除了目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给适用患者治疗后获益,其他已有的一些抗病毒药物被被证实治疗获益,因此,不推荐适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地方
尽量减少孩子出门,尤其是去公共场所和密闭的空间。如需要外出,要为孩子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等。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1米。
用餐时要注意,不跟孩子共用餐具;给孩子喂食,不要用嘴吹食物,也不要用嘴尝试食物再喂给孩子,更不要用嘴咀嚼完食物再喂给孩子。
孩子要保持手部清洁,孩子的物品、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
和孩子玩耍和抱孩子之前一定要认真洗手,保持手卫生。
回家时应该把外面穿的衣物换掉,洗手以后再抱孩子。
家里做到定期的通风,一般每天要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要把孩子移出通风的房间,可以逐间房间进行通风。
如果家长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及时就医。
保障儿童的营养和睡眠,为孩子安排丰富有趣的家庭游戏和锻炼,提高儿童的身体抵抗力。
如何在当前特殊的环境下保护孩子娇嫩的呼吸道?
(1)空调环境中容易造成空气干燥,会引发宝宝咽喉部鼻腔不适甚至出鼻血。可以在空调房里可以配置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维持湿度,在40%-60%之间。适时清洗空调,空调出风口不宜直接对着孩子。
(2)空气污染或被动吸烟会引发哮喘等疾病的急性发作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所以在空气污染的天气避免出门,如果要出门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佩戴口罩。在室内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房间一天通风两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
(3)特殊时期宝宝应该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适时增减衣物,家中若呼吸道感染者尽量不要和宝宝在同一生活空间里。
(4)小朋友选择清淡饮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时参加体育运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按照免疫接种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6)孩子如果有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按时用药,控制孩子的呼吸道症状,定期复查。不宜自行减量断药。
宝贝打疫苗的时间就要到了,好纠结要不要带娃去
关注当地儿童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动态,和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去沟通孩子的具体情况,建议单独预约,分散接种。
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在助产机构及时接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第2剂和第3剂乙肝疫苗,建议与接种单位预约后及时接种。
狂犬病、破伤风用于暴露后预防的疫苗,无论是否处于疾病高发地区,均需按疫苗接种程序及时接种。
如所在社区发生社区传播性疫情,可暂停除上述4种疫苗以外的其他疫苗接种,并需注意在疫情结束后及时为儿童尽早补种。
需要带孩子去接种疫苗或看病时,怎么防护
在疫情流行期间,应减少儿童去医院就诊的次数,如果遇到家长无法处理的情况,必须要去的话,尽量选择儿童医院或者综合性的医院儿科门诊,减少在成人门诊或呼吸科接触到成人患者的风险。
通过提前预约门诊号等方式减少在医院的逗留时间。如果只有急诊,可以带上水杯、退烧药、小毛巾小毯子、消毒酒精棉片、口罩、医保卡。
候诊时尽量带着孩子在通风处进行等待,和其他候诊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家长和孩子应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就医期间家长和孩子尽量不要触摸医院的物品,同时注意手卫生,去公共场所或触摸公共设施后要注意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鼻子和嘴。比如用免洗洗手液等,及时清洁孩子的小手。
儿童是否也是易感人群?
(儿童也是高风险人群,且潜伏期短、发病快。)
据美国儿科学会数据,在2022年1月27日至2022年2月3日,儿童病例占每周病例的25%之多,血清抗体检测显示儿童感染比例甚至超过了成人。南非、英国、新加坡等多国也都观察到了omicron带来的儿童感染潮。
我国总体疫情控制较好,但今年以来,儿童感染比例也逐渐增加。在三四月份那波上海新冠疫情中,儿童新冠肺炎患者占比不到百分之十。
因此,就目前掌握的情况而言,儿童也是易感人群。
omicron不仅造成儿童感染病例众多,还带来儿童患者临床表型的变化。
儿童如果感染新冠病毒,多久会发病?
omicron不断变异,潜伏期呈现出缩短的特点。一项香港研究显示ba.1的中位代际间距和中位系列间距分别为2.38天和3.15天,ba.2的代际间距更短,只有2.17天。另一项研究表明ba.2有更强的传播力,rt值约为ba.1的1.4倍。导致上半年上海疫情的omicron株即为ba.2和ba.2.2亚型,潜伏期很短。而目前北京等地出现ba.5及亚型,具有更强的传染力、扩散性及逃逸性,潜伏期或进一步缩短,儿童若被感染,快的可一两天内发病。
有没有值得警惕的特殊情况?
在临床中还发现少数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全身抽搐等表现,这些孩子不少此前都没有出现过高热惊厥史,这在婴幼儿中尤其值得警惕。此外,极少数儿童可能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过度炎症反应,称为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c)。mis-c一般发生在感染后的2-6周,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和炎症标志物升高,伴有多器官系统受累,包括心血管、胃肠道、肾脏、血液、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但不一定表现有covid-19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从体表症状看,这类患儿甚至有点像川崎病。由于亚洲相关病例还比较少,难以对mis-c进行系统研究,但从以往经验看mis-c一般都发生在平时健康的孩子身上,病毒进入人体后引发了过激性炎症反应。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成人及3岁以上儿童接种新冠疫苗为什么能够保护儿童群体?
当前我国推荐成人及3岁以上儿童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当儿童周围人群都接种新冠疫苗后,体内产生足够的保护性中和抗体能够降低感染和重症几率,可以间接保护低龄儿童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几率,随着时间推移,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衰减,预防感染的能力降低,依然可能会被感染。
因此,即使已完成三针新冠疫苗接种,仍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个人手部卫生,做好居家通风消毒等预防感染。保护好自己,也就是保护好周边的孩子和老人。
小朋友发高烧会烧坏脑子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本身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但是发热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孩子可能会出现,兴奋,烦躁,严重的话会出现抽搐。
如果小朋友体温下来了还精神不好,颈部强直,反复抽搐,神志不清需要除外一下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ecmo如此强大,重症病患可以人手一台吗?
ecmo虽然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器官支持治疗手段,但不是病因治疗。就新冠病毒肺炎诊疗而言,它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诊疗时间窗,但无法杀灭病原体,真正的治愈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机体的自我疗愈。其次任何医疗技术都存在并发症,有些很轻微,有些则十分严重甚至致命。ecmo应用的时间越长,并发症出血的概率就越高。
新冠病毒检测方法有哪些?
目前主要有三种检测方法: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核酸和抗原检测属于直接检测病毒的方法(前者检测检测病毒rna,后者检测病毒表面蛋白质)。
抗体检测属于间接检测人体血清中的新冠病毒抗体。相比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的速度更快,操作也更便捷,但准确度较低,一般用于感染早期。疫情发生后,多国在公认核酸检测为新冠病毒检测“金标准”的同时,也推广了抗原检测,将之作为一项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