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没有明显不同,对于普通群众,仅通过症状识别这三种疾病比较困难。
截至目前,对于新冠肺炎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目前全国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报道较少,如果儿童出现咳嗽、发热,可以首先考虑是否存在其他病因。
如果存在以下3种情况之一,需做好患儿和家庭成员的预防措施,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1.近7天内曾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
2.居住社区有疑似或确诊病例报告,且曾在无防护的条件下去过公共场所、乘坐过公共交通工具;
3.家人中出现类似可疑症状。
如果孩子症状很轻,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就医,避免人员不必要的流动,减少继发传播和被感染的风险,儿童监护人可以先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远程医疗的形式咨询临床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到医院就医,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也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如果应新冠需要就医,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这里还要提醒一句,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医院途中,需要注意自己与孩子的防护,带好医用口罩,同时尽量不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选择私家车出行,避免造成可能的继发传播。如果孩子感染已经暴露新冠病例,感染风险很高,可以通过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安排乘坐非公交车辆就诊。
如果儿童感染新冠病毒,会有哪些症状?
(多数儿童感染后没明显感觉,仅10%左右患儿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呈现的症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感染后没有明显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性患者。这类孩子占了大多数,约占八九成。
第二类是感染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喉炎、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有相似之处,也呈现出自身特点。约占10%。
第三类是下呼吸道感染,也即肺部感染,也就是肺炎。这种病例总体并不多,在有明显呼吸道症状的孩子中约占10%左右。
第四类是重症患者。这种病例是极少数。
及时就诊
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腹泻、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并视病情状况送至医疗机构就诊。
如果感染后没有感觉,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一般几天后转阴?病程大概是怎样的?
潜伏期一般在三四天以内,快的只要一两天,如果发现阳性但没明显感觉,可居家隔离一周,一般情况一周内就会转阴。没有特殊情况,没有必要到医院就诊。在12月7日最新的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中,也指出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如果是喉炎、发热、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病程大概是怎样的?
潜伏期约三四天,快的只要一两天,然后进入急性期,约3-5天,过了急性期还会有明显的咳嗽等症状,慢性期可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更久。
若无特殊情况,此类儿童患者也可居家,服用对症药物,做好相关护理,等待康复。这也符合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精神。若有特殊情况,还是要及时就诊。
如果是肺部有感染,病程大概是怎样的?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
孩子出现肺部感染,常见的表现是气促、面色发青等,但一般到医院才能确诊。如果出现肺部感染,还是建议住院治疗。普通儿童新冠肺炎病程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肺炎存在较大相似,约7-10天可以得到治愈。
但也有少数患儿会进展到重症,需要收治监护室,甚至上ecmo。这类患儿多数具有基础性疾病,或免疫力比较低下、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放疗、化疗等。这类病人的病程一般都比较复杂,多数的阳性时间会很长。
出现哪些信号或症状的情况下,家长要注意将新冠患儿及时送医?
虽然说新冠绝大多数是轻症的,但是还是需要预防重症:
一、如果是神经系统出现抽搐的话,需要及时来院就医,尤其是首次抽搐。
二、有喉炎、喉梗阻的表现。小朋友躺不下来不肯吃饭、声音哑、透不过气,脸色甚至是发青的,一定要尽早来医院。喉这个部位非常狭窄,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三、有重症的肺炎表现。如果看到孩子气促、脸色发青缺氧,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尽早的来医院。
四、注意观察精神症状。有些家长认为精神症状很难观察、分辨,因为小朋友精神一直都不好。在这里提醒家长,观察小朋友的精神症状一定要等孩子吃了退烧药,体温退下来的时候。体温高的时候,孩子精神症状总归不好。体温退下来后再观察小朋友能否睡觉、吃饭、玩游戏?是否喜欢和他人交流?如果孩子一直哭闹,十分懒散,是需要来医院救治的。
发热儿童如何做家庭护理?
发现儿童发热时,家长应尽快测量体温。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
2月龄以上儿童腋温≥38.2℃(或肛温≥38.5℃),伴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6月以下推荐用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以下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按说明书建议的剂量口服,口服退热药后,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使孩子舒适。
如果发现患儿持续高热、嗜睡、精神反应差,或出现热性惊厥,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发热期间胃口差、出汗、呼吸增快、代谢增快等会导致入量不足,因此应让患儿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家长应记录患儿的体温、饮水量、饮食情况、大小便次数及颜色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判断患儿的状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通风时尽量避免对流风;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以促进身体康复。
小于3个月的宝宝,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
孩子咳嗽怎么办?
(1)通过回顾查找引起儿童咳嗽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饮食和气候变化等。
(2)考虑使用蜂蜜止咳,但不建议1岁以下儿童使用,以防蜂蜜内可能含有的有害细菌造成感染。1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口服2-5毫升蜂蜜止咳,但不能频繁使用。
(3) 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多吃一些母乳,通过增加液体摄入稀释痰液,缓解咳嗽。
(4)可以使用加湿器湿化空气,适合的湿度范围在55%左右。
(5)如果儿童咳嗽时间超过2周,严重影响正常饮食和睡眠,或者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那家长就要带着孩子及时就医或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诊.总结起来就是家长要理性对待儿童咳嗽,不要过于焦虑,更无需盲目用药止咳。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无症状或者轻症感染者,家长该如何照护孩子?
主要是观察病情变化,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根据医生的处方和指导,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包括西药或中成药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病症状带来的不适。发热时体温超过38.5度,给予布洛芬(美林)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口服,按照说明书,根据孩子的体重范围服用合适的剂量。
如果咳嗽、有痰症状明显,口服止咳化痰类药物,幼龄儿童可以同时给予雾化治疗,帮助改善症状,药物选择需要医生处方。
同时,家长要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病情加重倾向,比如高热39度持续3天不退、咳嗽加重、气促、呼吸费力、精神萎靡、拒奶、很激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复诊,进行病情评估。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多和温开水、多休息,饮食均衡,衣服穿暖,不要过度运动。虽然是冬季,也要保证家里一定频率的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
同时,家长在照护孩子期间也不能过于疲劳,注意休息,也不要过度紧张,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家庭人员和老年人尽量不要陪护感染的孩子,因为一旦感染,发生重症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