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健康服务 >

孩子眨眼、吸鼻子、清嗓子、扭头……怎么办?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孩子突然不停眨眼,家长带她看了眼科滴了眼药水,好像好了一些,可是很快又复发了,伴随而来的还有歪脸努嘴,大人不停地说是坏习惯、要改掉,但是却越来越多;孩子不停地哼哼发声,反复看遍了呼吸专科的医生,吃很多药都不见好转,还开始扭头歪脖子…


      如孩子太过频繁的出现这些不能控制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家长先不要苛责孩子,而是应该去专科医院做一个彻底的检查,因为很有可能孩子是出现了儿童“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障碍是一种快速的、无目的的、重复的、肌肉收缩为特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2~21岁都可能发病,常见于5~10岁的孩子。

抽动症发病原因

      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抽动障碍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的表现复杂多样:

运动性抽动:眨眼、吸鼻子、歪嘴、扭头、耸肩、肚皮抖动、甩手等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抽泣声、无意义地叫、吹口哨、模仿说话等。


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伴发感染、被人提醒等。


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抽动症的治疗


      治疗前应由专科医生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


      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而有些患儿治疗的靶症状是共患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


      治疗原则是轻度心理行为及辅助理疗等治疗先行,中重度或合并共患病的情况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理疗等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同时需要定期复查。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家长需要怎么做?

      家长不要过度紧张,要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准确指导患儿、家属、老师等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病,避免打骂、过分指责、讥笑、过分注意抽动症状、制造紧张的精神环境气氛;要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情绪,鼓励助其逐渐改善症状,给患儿在身心上营造正常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需要积极的参与、配合、督促孩子完成规范的心理治疗。

微信小程序官方抖音号微信公众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