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健康服务 >

放下心理屏障,静待春暖花开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年尾年初,疫情席卷而来,我们忙着闭门谢客,忙着买口罩和消毒,忙着教宝宝好好洗手,似乎忽略了,这场疫情,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每天关注新闻,孩子耳濡目染,但由于年纪小,他们并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应对疫情,加上不能外出,容易使孩子陷入恐惧或者焦躁。那么,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我们应该如何平衡?

一、自我调节

疫情期间,父母及家人也多处于应激状态,情绪不稳定。不良情绪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问题,还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比如头疼、心慌、睡眠不良,持续还会造成免疫力降低。情绪有时候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每种情绪都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愤怒情绪是在提醒我们拒绝或者远离伤害性体验,快乐情绪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安全的关系,而悲伤情绪则提示我们内心的某些痛苦需要一个安全的释放。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破坏性的是我们拒绝情绪所传达的需求,或者对情绪不恰当的管理方式。

同时,我们的焦虑不安等情绪往往会通过不经意的语言、形态和肢体动作带给孩子,而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虑时,他的内在世界可能就会变得非常恐惧,而年幼的孩子往往不具备代谢焦虑的能力,他们通常是借助父母、亲人的容纳能力来释放压力,也就是说,当孩子感觉的焦虑不安,父母坦然的接受,并在自身身体里进行过滤,孩子感受到父母没有被不良情绪所控制,就会产生安全感。

因此,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不良情绪,一定不要置之不理。在自我调节的同时,注意不要把这种情绪带给孩子,而当我们收到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引导,父母处理情绪的能力,也将成为孩子以后处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导向,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和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呢?

二、正确引导

当孩子遭遇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常常采取哭闹、攻击的方式来表达。特别疫情期间,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无理取闹的时候,在自我调节的同时,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应该接纳、理解他们,有了我们的坦然接纳,能使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他们处理情绪。

疫情发生在寒假和春节期间,打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规划,孩子期待已久的旅行、跟小朋友之间的聚会,更要长时间的与外界隔绝,同时,孩子可能通过家长之间的交流、电视、网络等方式对病毒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不足,而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可能会因延期开学,无法出门而变得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而由于无法出门,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交往能力和欲望下降;可能由于作息不规律、或者对疫情的过度担忧会产生饮食、睡眠问题或者对身体的过度担心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家长们应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疫情阶段。

1、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科普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讨论或进行模拟练习。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家长要通过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2-7岁的小朋友,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也就是孩子通过扮演游戏中的某种角色或用玩具代替某种物品进行游戏,把自己的愿望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反映到游戏当中。对待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一个病毒入侵的场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病毒,从而收获成就感和安全感。而对于青少年,我们就可以像对朋友一样,用权威、科学的信息以客观、中立的讲清楚疫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他们的焦虑,促进情绪稳定。

2、保证日常生活和活动规律

疫情期间孩子无法出门,减少了很多运动量,作为家长,我们要尽量保持孩子的作息规律和饮食规律,同时安排合理的室内活动。运动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踢凳子、砸垃圾桶,这都是情绪的负面宣泄方式。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宣泄方式,做些适合室内的小游戏或者利用vr等模拟运动方式,既锻炼了身体,又宣泄了情绪。

总而言之,虽然疫情如此严峻,我们一定要做到“外紧内松”,出门做好防护,在家期间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相对正常、轻松的氛围,同时维护好身心的双重健康,以最好的状态,等待疫情结束,春暖花开。


微信小程序官方抖音号微信公众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