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62岁,平时很爱聊天,也爱遛弯。但最近李阿姨却不愿意出门了,常常在家里闷闷不乐,连说话也少了。李阿姨的3个子女觉得不对劲,反复询问下,李阿姨才道出了实情:原来是李阿姨最近一年总觉得小腹坠、腰酸,走路时间长或活动量大时有“东西”从阴道里掉出来,一开始休息一段时间就会好,但现在咳嗽或大笑时就能掉出来,有时还有尿液不自主漏出,这让李阿姨觉得十分“丢人”。在家人的劝说下,李阿姨来到医院妇科,医生通过检查后告诉她,这是盆腔脏器脱垂,可以通过治疗来改善症状。这下李阿姨才放了心。
那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疾病发生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下骨盆底。
骨盆底(pelvic floor)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如上图所示),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如子宫、膀胱及直肠等)于正常位置。若骨盆底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可导致盆腔脏器膨出、脱垂或引起功能障碍。
那为什么盆腔中的脏器会脱垂呢?
导致盆腔脏器脱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妊娠分娩和年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大部分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人,其原因是由于分娩(尤其胎儿过大)的过程中,导致盆底肌肉、韧带撕裂,产后有没有条件做盆底康复,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绝经以后,雌激素降低、盆底肌肉逐渐萎缩、退化变得薄弱,支撑力进一步削弱,导致老年女性出现盆腔脏器脱垂。此外肥胖、慢性咳嗽、便秘、职业因素(经常负重)等都是导致盆腔脏器脱垂的诱因。
那会有什么症状呢?
轻者多无症状。重者自诉阴道内有肿物脱出,伴腰酸、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减轻。阴道脱出的肿物在休息时小,站立过久或活动过度时增大,有的能自行回缩,有的经手也不能还纳。重度子宫脱垂常伴排便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漏尿),但随着膨出的加重,其漏尿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排尿困难,易发生尿路感染。如后方直肠膨出则会有排便困难。脱垂的脏器与周围组织或衣物摩擦会引起破损、溃疡形成,继发感染。
怎么治疗呢?
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的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等待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性治疗、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针灸治疗、子宫托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临床广泛应用的方法有盆底肌锻炼、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治疗。
重度的患者一般都选择手术治疗,术后还需联合非手术治疗,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常有术式有:1、利用自身组织的经阴全子宫切除术及阴道前后壁传统修补术,此种手术术后复发几率较高;2、阴道封闭术,术后失去性交功能,仅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3、利用吊带、网片和缝线的盆底重建手术,阴道加用合成网片能有效提高解剖治愈率,术后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满意,但有网片暴露、侵蚀等风险。对于手术治疗,还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全身健康情况,个体化治疗。
怎样去预防呢?
1、做好计划生育,避免多产;加强孕期保健,定期做产前检查,避免胎儿过大;分娩时不要过早用力,用新法接生,及时处理滞产,难产,减少盆底损伤;
2、产后注意休息,做腹肌和提肛肌收缩锻炼。早下床活动,但不宜做过多过重的体力劳动,也应避免久站、久坐、久蹲。
3、加强盆底肌锻炼,及时治疗便秘、慢性咳嗽,适当控制体重,应尽量减少提重物和增加腹压的锻炼项目。